前言
(视频已同步发布到B站:关于学习的方法论)
文末有思维导图可供[下载]
学习这回事,是每个人一出生来好久就要经历的事情。但是每个人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从小长辈们就会试图开发我们的智力,但是很少有人认真谈论学习方法,小学、初中,甚至高中,老师教给你很多东西,但是有几个人掌握了学习方法呢,可能有,但是从来没有归纳总结过。基本上,大学才会开始讨论学习方法。所以很多人说大学重点是学习学习方法,到了社会上才是一个人积累知识经验的主要渠道,我深信这一点。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或者没怎么接触社会的人,学习方法是很笨拙的。
绝大部分人是一生中都没有去研究过学习方法问题,都是靠经验累积完成整个人生的学习。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每天需要接收的信息量是古人的无数倍,每天有超过50亿次的搜索,如果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很难快速的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生活中有太多的东西都已经有人总结过经验了,进行了抽象提炼,形成了方法论,我今天想要来说的就是,如何尽可能的站在牛人的肩膀上学习,避免自己重复劳动。
为何要学习方法,从经典案例说起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外公就拿很多小常识来考验我,以测试我的思考能力,看是否够聪明。我现在还记得,他问我,一个四四方方的盒子。里面装满了水,怎么能够确保倒出一半的水来,类似还有3升5升的量杯怎么倒出4升的水来。小时候思考没有任何方向,因为根本不懂几何,全靠逻辑和试错方法完成。
一笔画游戏
我们来分析以下现在网络上比较流行的一个游戏叫做“一笔画”,就是给定一个图形,让你一笔画完,但是线段不能重复,现在开始思考,你都是怎么完成这个游戏的?1、2、3,一步一步实验出来的吗,有什么基本原则没有,比如单数路径开始还是偶数路径开始,遇到复杂一点的图形怎么办呢?
我今天不讲怎么玩游戏,也不会深入讲这个原理,我只想说,这其实是一门学科,学计算机类的应该知道,大学有一门课叫离散数学,还有一门课叫图论。这就是图论的开始,给你把这些问题研究得透透的。起源是戈尼斯堡七桥问题,后来著名的数学家欧拉用欧拉图来描述这种一笔画问题,然后又有费勒里算法来告诉你怎么画才能保证不会失败。相关的问题有四色问题、中国邮递员问题、旅行者推销问题(也叫旅行商问题)、哈密尔顿环游世界问题。这些问题大家可以自行去查询。归根结底都是图论的范畴,要知道这帮助了多少人提高了多少效率,比如公交车线路、快递、外卖规划等。但是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原理,一个一笔画的游戏都不一定玩的好。我想这应该可以引起足够的理由来学习【学习方法】了。利用前人(牛人)的智慧帮我们解决现实问题,学习方法很重要。下面开始分几个方向来具体说学习这回事。
思维模式
在讲学习模式之前,先谈一下思维模式,在学习这件事情上,重点提两个思维模式:一个是结构化思维,一个是系统性思维,也叫全局性思维。
结构化思维
如果你的思维没有结构层次的话就没有逻辑。经常是这样的情况,脑子里面不断地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涌现出来,如若不加整理,看似有很多厉害的想法,但是这些想法就好比一个房间地上杂乱无章的书。所谓结构化思维,就是你要把这些书分门别类地整理好摆上书架。如果你能够习惯的用结构化的方式进行思考,你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都将获得较大的提升。要达成结构化思维的目的,这里提三个步骤。
第一步
明确目标,找到你对目标的分解角度,针对你的学习目标,穷尽所有想到的内容,然后用归纳法求同存异,去除多余的想法,利用剩余法对内容进行分组,梳理逻辑层次,建立金字塔结构。
第二步
按照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原则细分信息,组成我们需要的结构。MECE简单的说就是所有信息按照一个维度进行分类,并且不重复、不遗漏。所以这里的分类方法非常重要,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目的,到底要学什么东西。
第三步
根据自己的分类,重新调整结构,给需要达成目的的方案。换句话说,结构化思维的核心就是,在你众多的想法里面分类总结出有用的信息,最终达成一个目标(金字塔顶端)。忌讳是是有孤立的想法,不为最终目标服务的,这种必须抛弃,当然,你可以有多个金字塔。但是,人生有几个金字塔呢,往往是小金字塔式为了搭建成一个最大的金字塔。所以结构化思维总结一句话:找到你的最终目标,一切想法(方法)都为最终目标服务,并且分清他们的先后依存关系,逐级实现。
全局化思维
全局化思维,也可以叫系统性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有知识的全局观,思考的时候要知道上下游关系,知道这个点处于整体的什么位置,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随时知道当前的任务或者工作内容学习内容在整个目标中的作用,并且知道如何承上启下,处理好整个流程中的环节。培养系统化思维大概需要这样几个核心点
立体化思考,着眼全局
横向思考,拓展广度;
纵向思考,拓展深度;
时间上,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鼠目寸光;
空间上,整体而全面,要考虑到不同场景都适用的方案;
关注变化,任何的变化细节都可能带来偏离预期的结果,蝴蝶效应随时都存在。
看问题看本质,拆解核心要素
大家都知道,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其实这就是一个看本质的表现。面对大千世界的各种现象,我们尽量去了解其原理,这样就不难理解了,不容易误入歧途。千万别迷信,不要相信玄学。姑且不论是否存在,结果都是不可预料的。一件事情(一个项目)要从有想法到完成,都是要经过很多步骤的,这里需要找出关键点,重点关注,要有里程碑(milestone)的出现,关注整个进度,随时调整。
反馈机制,迭代和自我完善
说到调整,大家应该也都知道PDCA,也叫PDCA环(PLAN-DO-CHECK-ACT)意思就是任何东西不可能一开始就能想得非常完美,随着事件得进程,外界环境的变化,自己的计划也必然要跟着变化,来达到优化完善的目的,思考问题也就是这样。
OK,思维方式先说到这里,后面说工具的时候再说。在进入学习状态之前,希望可以认真思考下自己的思维模式,然后再开始思考自己的学习或者工作,接下来我们进入正题,开始说学习。
No.1 学习的模式(Learning Style)
很多人,不管遇到啥,上来就问,要怎么样实现? 但是几乎没有人能够准确有效的给你一套方法,不过呢,我们往往有很多的模式,或者说有很多套路可以借鉴的。多少可以从中学习借鉴到一二。请注意,我说的不是学术上的学习模式(那个有3大类生理分类,近100种模型),不在讨论范围,也不是说学习的形式(比如背诵、学习笔记、故意问答式、多元化讨论、跨界分享、精英教学、团队学习等)。我们今天更多的是讨论自身,用什么方法去学习。怎么样才能学到手,变成自己的知识,形成知识库。我这里列出几个供大家参考,不会全部详细阐述,只简单介绍,更多的是让大家去了解有这些东西,自己选择性食用。
精简式学习
顾名思义,尽量整理精简你的知识框架,别想着要包罗万象,该舍去的东西要懂得舍去,不要让那些没用的东西侵占你的思维,这种适合接触一个新的领域,需要快速应对一些问题。
促进式学习
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动力不足,身感疲惫的情况,这个时候可以考虑促进式学习,看一些励志视频、经典语录、看看一些行业大牛达到的境界,借此来给自己的学习目标赋予伟大的意义,简单的说就是,适量食用鸡汤。
分时式学习
除了上面说的找动力,还有一个模式就是分时,状态好的时候学什么,不好的时候学什么,可以规划好时间段和场景,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马太效应,随时给与自己奖励。
分布式学习
前面说思维的时候说过,学习目标往往式一个核心目标,但是通往核心的路上肯定式多个分支子目标来形成金字塔的。那么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分支目标中适当的切换学习,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和效率,避免疲惫,也更容易达成目标。
心流式学习
心流是一个很高深的话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扩展下相关知识。这里我想说的比较简单,要达到心流的境界,一般来说只有较高难度挑战与卓越的能力相互配合,个人的全心投入才可能触发心流。主要因素包括:明确目标,及时反馈。个人在以前写程序的时候可以认为达到过这种状态,全身心的研究一个问题,完全忘记周围的环境了。
应用式学习
关于学习模式的最后我要说说应用式学习,为什么放到最后呢,因为现在很多人实在太忙了,即便没法静心下来学点东西,都喜欢快餐式学习(精简式学习)而且往往都是因为有具体的需要了才学习,这个时候,其实应用式学习的优势就充分体现出来了。所谓应用式学习,一方面指能将学习到的东西快速的应用到自己的学习目标上面,参与实际活动,另一方面指做某项具体的事情能合理的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其实,这式一种理论指导实践的应用,应用过的知识才是你真正掌握的。我想给大家在应用式学习里面介绍一个分支,那就是套路式学习。换句话说就是学习别人总结的经验和套路。我们见到的:围棋的定式、编程的算法、律师的案例、数学家公式、科学家的各种定律,都是总结出来的规律和套路,包括追女孩子用到PUA都可以算。所以,我今天强烈推荐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学习别人已经总结出来的经验、套路、方法。别人已经研究出来的规律、现象。不要自己一个人去重复造轮子。
No.2 学习的方法论(Learning Methodology)
前面说了这么多学习模式,也说了今天重点想说的模式,那么关于学习,有一些什么好的方法论呢?挑几个重点的来说说
罗斯福的专注力
这里说的是第26届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人称老罗斯福,昵称Teddy,有兴趣的可以去搜索下。说了那么多思维模式和学习模式,真的开始学习的时候,头号大敌就是专注力,如果没法专注很难达成高效的学习目标。而我们的罗斯福式这方面的鼻祖,他的传记作家推测他每天最多只有1/4的时间用于学习,然而却是金牌学霸。具体的说就是给自己设定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后用尽全力去完成。比如阅读,如果一篇文章平时需要10分钟读完,就设定一个5分钟的定时器,尽力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快速读完; 再比如背单词,如果平时能背20个单词, 就要挑战40个。可以把设定的目标告诉别人,或者通过挑战、竞赛的方法给自己一些外部压力,来强迫自己完成目标。一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很吃力,但是经过不断的训练以后你会为自己的潜能感到震惊,因为人的大脑和肌肉一样,是能够通过训练得到提升的。当然了,我们不一定要向他一样,这只是提供一个指导方向,事实证明大部分是有效的。
费曼四步学习法
理科生应该都指导费曼,他是20世纪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在研制原子弹的晏哈顿计划中担任重要角色,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提出的「4步学习」技巧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我们既要「鱼」也要「渔」。
1.Pick a topic you want to understand and start studying it
选择一个学习主题,开始阅 读关于它的所有资料,做必要的笔记。
2.Pretend to teach your topic to a classroom. Make sure you're able to explain the topic in simple terms
假装你在教室里向学生解释这个主题,用尽量简单的词汇去描述它,力求学生能听懂。 (听众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你的毛绒玩具)。
3.Go back to the books when you get stuck
当你讲解卡壳的时候,再回头阅读资料,弄清 楚再继续讲解。
4.Simplify And use analogies
回到第一步,试图用更加简洁、直白的语言去讲述概念。 我们以前也经常听到一种说法,叫做「把书读薄」。能用自己的语言,用最直白的词汇去讲述一个概念,才说明你对它的理解足够深刻。而费曼则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实践方法。现在我们很多企业搞学习型团队,也是再强调一个把知识传授给别人的能力,你会教别人了,那才是真的懂了,吃透了才有能力教会别人。
达芬奇笔记法
说到达芬奇,大多数人可能只能想到“蒙娜丽莎”这位美女的微笑了。但实际上,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是一位在绘画、雕刻、医学、科学、机械等各个方面集大成的天才大师。而他,在做笔记这方面也是天才,并且这也可能是他成为天才的原因之一,有兴趣的去网上搜他的笔记图片,总结下:笔记要图文并茂,记录出当时的感受,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都不能少,这里推荐笔记软件oneNote,可以自由排版(本文后面还会有工具推荐)
康奈尔笔记法和东京大学笔记法
说到笔记法,不得不提一下这两个大学的笔记方法,他们的特点都是把笔记页分区域记录,同时记录重点和总结,实操性很强。
简单说下步骤。
东京大学笔记法
将笔记本摊开,左右两边同时使用。左边记录老师课上的板书(读书原文),右边那页分为两栏,一栏记录重点难点,一栏记录总结。
康奈尔笔记法
将笔记本中的一页分为三个模块。右边用来写笔记主体,可以是文章原文,左边的上面用来记录一些要点、关键词等,下面写上总结。
西蒙学习法
这是一个非常牛,但是又有一定争议的学习方法,非常的具体,核心:六个月学会任何一门学问和一万个小时定律比,有非常具体的操作理论。基本步骤是
- 选择一门学问;
- 拆分这门学问,拆分到每个小部分可以比较容易学为止;
- 持续六个月(每天10小时),把拆分到的小部分各个击破;
就是这么的简单粗暴,它的本质是广义动量定理。广义动量定理通过调整力量、方向、作用点和时间来增加成果。有兴趣的自己去网上找详细的说明。
PQ4R读书法
所谓PQ4R,其实是6个词的首字母,分别是预习(preview)、提问(question)、阅读(read)、反思(reflect)、复述(recite)、复习(review)。这六个步骤有先后顺序的,适合精读,对于比较重要,需要深入理解的东西,有了这六个步骤,基本都可以吃透了。详细解释也不在这里做了,还是那句话,可以自行网上搜。
番茄工作法(The Pomodoro Technique)
这个应该大家都很熟悉了,属于时间管理专注力一类,这也是后面要说的GTD工具的一种,应用非常广泛。如果还不懂或者理解不深的,建议网上再搜来看看。这里限于篇幅无法所有提到的方法都进行阐述。简单说下步骤。
- 选择一个任务,专注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一个番茄时间不可分割。
- 每4个番茄时间后休息30分钟。
- 完成一个任务划掉一个任务。
思维导图法(Thinking Maps)
这个太熟悉不过了,是吗,其实思维导图有八种图形,我们平常见到大家用的大部分只有两三种,这八种分别是:圆圈图,用于联想;树形图,用于分类;气泡图,用于描述;双气泡图,用于对比;流程图,用于顺序;复流程图,用于因果;括号图,用于拆分;桥形图,用于类比。具体的食用方法应该不用说了,合理利用起来作用非常大,最少可以帮我们直观的看清结构。
No.3 知识库管理(Knowledge base management)
知识库,简称KB。 说了这么多关于思考和学习的方法论,但是一个人的大脑容量有限,学习到的东西还得遵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Forgetting curve)。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充分的考虑我的的外脑(知识库)了。忘记东西并不可怕,甚至我们希望忘记掉那些细节,让它给大脑腾出空间好存新的信息。这里借用网上一个大牛的说法,在现在信息时代,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外脑来辅助学习。本质上,我们学习到东西要进行融汇输出,这才是王道,就像费曼学习法说的一样,无论多少次输入,多少次整理,甚至多少次深度思考,输出才能让价值突显,让知识、信息被实在的记忆和运用。因为教给别人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知识库的应用核心要点
大脑只记核心关键点
获取知识的环节,强化知识点(关键词)的学习和记忆,只记住知识核心的部分,弱化知识点细节的记忆,依靠互联网和电子笔记作为外脑参与记忆。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拳的时候说过,要忘记,对忘记,你没听错,忘记你学的细节,记住线索就行,把细节记录到你的知识库体系中去。我们学习的东西多了,不可能记得所有细节,那样子你学习的面很窄。
注重资料加工
收集回来的资料还不是自己的,要经过自己进行二次加工整理吸收消化,慢慢的写出来才是自己的,切记不要直接复制网上的原文放到知识库,这样毫无意义,因为你大脑里面没有关键词索引,需要的时候完全无法进行查找。更别说理解融合了。最好的方式是不仅有记录还有自己的注解,甚至补充,修正。
经常整理回顾
经常整理自己的笔记,完善自己的笔记结构,执行PDCA的流程;一方面可以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可以完善资料的质量。也可以删除一些不必要的信息。拥有良好的规则才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快速提取,一个好的知识库系统可以让你在5秒钟内找到你需要的任何东西。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文件管理之道】是一个道理,不过知识库更偏重于知识体系。
如何构建知识库
选择合适自己的知识库载体
知识库这东西,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的工具,有专业的也有通用的。个人知识库管理系统专业的叫法是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它和PIM是有区别的,网上非常多,我在这里不推荐。我更推荐的是通用类的,方便快捷,适合绝大部分人。具体推荐列表如下:
- OneNote --重点推荐,微软系统自带,免费全平台同步,可以任意涉及布局,满足绝大部分需求;缺点是目前不支持原生markdown(有插件可以支持)
- obsidian --非常漂亮的一款关系型笔记,可媲美专业知识库管理工具,可以让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完善的markdown支持; 缺点是只能本地用,同步功能收费。
- 有道笔记或者印象笔记 --笔记功能完善,全平台支持,缺点是部分功能收费,布局支持不够漂亮。
- xmind、mindmap等思维导图软件 --可以和笔记本配合实用,更方便理解。
收集信息
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吸收知识,除了系统化的学习,我们还有很多渠道搜集支持帮助学习,累积知识库这里推荐一些方式。
- 优秀的rss订阅,自己喜欢的网站去订阅消息,比如知乎、豆瓣、简书、十五言等
- 微信公众号,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类分享公众号可以关注
- 微信、QQ等社交媒体app收藏夹
- 图书馆的书籍,随时通过移动app、纸质媒体等记录下来回去整理
记录知识
在信息搜集阶段我们已经用手机、平板、纸笔各种网页app等把信息搜集到了一个或者多个平台上面了,那么接下来就是要以知识的形式记录起来
- 阅读思考,对内容进行核对,判断是否可用,尽量将知识内化,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 记录,用自己的分类方式和语言描述方式把搜集到的信息写入自己的管理系统里面。
- 建立思维导图,用来做导读图,新的概念进新图,老的知识沉淀完善进老图,来不及处理消化的可以放一个todo-list
- 归纳整理,做持续改进的分类,便于筛选;可能的化尽量打上标签,方便做知识网络联系;建立索引,方便快速查询;可以保留一个碎片集合,暂时无法归类的不能乱放。
输出知识
有的人也管这个叫输出智慧或者共享知识,因为知识经过自己加工和消化后,转换为了有自己独特见解的智慧了。
- 总结知识(每日或者每周定期)总结自己学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写总结、建立体系归档、做预期规划
- 定期把自己的智慧以专题的形式输出,产出有思考,成熟度高的结果,能让他人看懂,能产生受益的东西。
- 输出案例,公开或者局部分享;平台发布自己的文章、思想;或者发布自己的产品。
No. 4 效率工具(Efficiency)
说到效率工具不得不先说GTD(Getting Things Done),应该说GTD只是一个概念,一套方法论,还没有接触的同学可以去查下资料,深入理解才能更好的运用,那么根据GTD衍生了了很多种类别的效率工具,我这里不做详细说明,这篇文章只是给一个索引,提一些关键字,所有的细节是需要用时间去理解消化的。学习是一生的事情。先说下GTD的几个步骤吧
GTD的五个基本步骤
- 收集(Capture):我们俗称Inbox,将大脑清空,把所有的杂事放入收集篮
- 整理(Clarify):对杂事进行加工,找到下一步行动
- 组织(Organize):将加工好的杂事放入你自己的清单系统内,做到各就各位
- 执行(Engage):利用你的清单以及标签,在合适的时间、环境做适合的事情。
- 回顾(Reflect):有规律性的回顾你的清单,时刻保持大脑空白状态、清晰
表现形式和衍生
- todo-list
- 看板
- 协同工作
- 任务管理等等
著名GTD工具推荐
- wunderlist 非常简洁高效,跨平台,不过微软收购后,基本被 Microsoft todo-list代替了,后者可以配合outlook、OneNote等协同工作
- do.it 国内蛮多人用的,已经升级为doit.im 有国内专用版和国际版,付费版100软一年。以任务列表为重点,和印象笔记有对接。
- worktile(类似的还有tower.im) 是一个团队写作工具,曾经是个不错的平台,率先引用了看板模式,发展到现在商业目的更重了,偏向于项目管理,免费版功能有限。
- 滴答清单 海外版叫ticktick,比较符合国人习惯,功能也算全面,不过要139一年的高级版。选择性食用。
工具太多,大家切记避免进入一个不断切换工具的怪圈,我个人是微软重度用户,所以OneNote+doto就很好用了。关键是系统自带了,不用下载,而且永久免费,没有高级版一说。每个人的习惯和周边环境不一样,网上大概了解下,理解了原理后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就行。
No.5 常用定律和方法(Law and Methods)
感觉已经说了很多了,再次提示,本文不可能把所有细节说清楚,大家可以当作一个索引,先收藏,慢慢根据这些信息去查找对应的知识,然后吸收整理,下面给大家列一些常用的定律或者说现象,可以帮助学习,帮助判断问题。
分析问题的方法
六顶思考帽
这是一种平行思维工具,讲究的是避免相互争执浪费时间,把不同的情绪和思考结合起来看问题集思广益,有兴趣的自行查阅相关信息。
六顶思考帽分别是
- 蓝色思考帽:冷静沉着
- 红色思考帽:愤怒暴躁
- 黑色思考帽:负面阴沉
- 白色思考帽:中立客观
- 黄色思考帽:证明积极
- 绿色思考帽:创意新奇
5W2H分析法
顾名思义,这个很多人都应该知道
- Why,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理由
- What,具体目的是什么,工作内容是什么
- Who,谁来做,谁负责
- When, 什么时候合适做,什么时候完成
- How, 怎么实现,具体方法,效率?
- How Much, 能做到什么程度,质量、数量、收益
SWOT 分析法
这个适用于商业分析,不过之前有个笑话,华强北的一个乞丐要钱也可以充分发挥SWOT的作用哦。这个模型可以帮助你理清现状。
- Strength 优势
- Weakness 弱势
- Opportunity 机遇
- Threat 威胁
麦肯锡七步分析法
- 定义问题
- 分解问题
- 优先级排序
- 计划分析
- 执行分析
- 整理分析结果
- 提出解决方案
SCQA 分析模型
- S(Situation)情景——由大家都熟悉的情景、事实引入。
- C(Complication)冲突——实际情况往往和我们的要求有冲突。
- Q(Question)疑问——怎么办?
- A(Answer)回答——我们的解决方案是……
常见的定律
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的关键就在于找重点。无论读书还是学习,我们都需要具备的一个能力,那就是找重点
学习过程中,20%的知识比80%更有用,掌握原理比盲背更重要。我们要做的是花80%的时间,用在这20%的关键问题上,而不是平均地把时间花在各种知识上。
时间定律
这里面包括了21小时、1000小时、5000小时、10000小时的各种理论,不乏对你有用的启发。
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
桑代克在实验基础上提出学习要遵循的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分别: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No. 6爱上学习(Love Learning)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牛逼的方法都需要有兴趣的指引,学会爱上学习,你才能更高效的学习,才更容易成功
首先需要控制好情绪,尽量往好的方向引导,行为才会改变。
- 不要压制欲望,而是要尝试化解它。
- 微笑释放的化学物质对紧张和愤怒极有效,所以,尽量保持微笑,让自己开心起来。
- 大脑有忘记痛苦的特征,学习时要保持良好心态,否则可能痛苦的学习毫无意义。
- 推迟情绪,立即行动。
参考资料
- 附件:思维导图高清下载>附件:思维导图高清下载
- 世界五大学习方法
- GTD方法集合论
- 第五项修炼
- 构建个人知识库
- 知乎、简书、CSDN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