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子儿游戏,在明清小说里有不少生动的描写。《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写道:一日宝玉由外面回到怡红院,"只见芳官自内带笑跑出,几乎与宝玉撞个满怀。"又听见"屋内嘻哩哗啦的乱响,不知是何物撒了一地"。抬脚进入屋内,"只见西边炕上麝月、秋纹、碧痕、紫绡等正在那里捡子儿赢瓜子儿呢。却是芳官输与晴雯,芳官不肯叫打,跑了出去。晴雯因赶芳官,将怀内的子儿撒了一地。"比《红楼梦》更早出现的明代小说《金瓶梅》也曾写到过这种闺中游戏"抓(挝)子儿。"如第二十四回:"宋蕙莲正和玉箫、小玉在后边院子里挝子儿,赌打瓜子。"另一部清代小说《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七回也有挝子儿游戏的描写:"如闷的慌了,合娘坐着说话儿消闲,或与小婶儿看牌、下别棋、挝子儿。"可见,在明清时期,捡子儿就已经是闺阁里一种很通行的游戏,此种游戏应该早在明清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捡子儿的玩法,明代刘侗的《帝京物略·春场》有如此记载:"是月也,女妇闲,手五丸,且掷且拾且承,曰捡子儿。丸用橡木、银砾为之,竞以快捷。""且掷、且拾、且承",这六个字很形象地概括了捡子儿的精绝玩法。"是月也,女妇闲",则说明捡子儿游戏多为农历正月间女性在室内所玩,从《红楼梦》、《金瓶梅》、《醒世姻缘传》小说中所描写的捡子儿也都是闺阁女子在玩耍,也得到了最充分的证实。
捡子儿男女均可以玩,不过一般女孩子更擅长,其用到的材料很简单,只需要"子儿"一种。"子儿"可以是大小适中的石头、硬木块、杏核、玻璃珠等块状物,也又用玉米子穿起来的,方便抓。当时我和小伙伴们玩的子儿,多数都是小巧的鹅卵石,那是我们到村边的小河里捡来的。那些鹅卵石光滑,还色彩缤纷的,非常好看,玩捡子儿向上抛时,感觉就像是彩色的小花在飞舞。
玩捡子儿所用的"子儿"数目不固定,5枚、7枚、10枚都有。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玩的是10枚子儿,令人紧张,很有刺激性。玩时,不仅灵巧的手上下翻飞,更伴以清丽细嗓的歌唱:"一摸地,二拍胸,三拍手,四开花,五滚球,六点头,七摸头,八摸鼻,九九十十上高楼。"所谓"一摸地",是将"子王"抛向空中,然后迅速地抓地上子儿,再把空中落下的"子王"接住。"二拍胸",是向空中抛出"子王",然后拍胸一下,再把"子王"接住。"三拍手",是把"子王"抛向空中后,双手击掌,再接住"子王"。"四开花",是抛出"子王"后,双手模拟开花状,再接住"子王"。"五滚球",是抛"子王"后,双手做滚动的波浪状,再接住"子王"。"六点头","七摸头","八摸鼻",则是抛出"子王"后,分别做点点头、摸脑袋、摸鼻子的动作。最后"九九十十上高楼",则是把所有的子儿抓到了手中。
抓10枚子儿的游戏,不仅手做的动作和嘴必须配合无误,而且要求嘴里唱的歌谣须与手中的"子儿"数相宜,如若唱错,必输无疑,另外抓地上子儿时,还绝对不能碰到旁边的其他子儿,难度非常高,所以能玩到"九九十十上高楼"最后一关很不容易。如果谁能玩到"九九十十上高楼",我们都称她为"俏仙子",就如同神话传说中天上的漂亮仙子姐姐一样,一挥一抓,就能随心所欲地抓到最漂亮的东东。
于是,练成"俏仙子",便成了女孩们最美丽的梦想。因为梦想美丽,这些童年的,总是妙趣横生,笑声盈盈。可惜的是,这一切几乎都在我们这个时代消失了,现代化各自玩具取代了这些古老的玩法,很多需要自己动手制作玩具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
文章评论